使用多年的老旧电梯难免“患病”。近年来锡城常有老旧电梯因故障而发生险情,导致“困人”、停运的报道见诸媒体。近日,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市部分老旧住宅电梯进行了安全评估,发现“亚健康”比例相当高,更令人担忧的是,不少“高龄”电梯用户和管理部门明知其“有病”,却让它们继续“带病”运行,问题背后存在讳疾忌医、费用分摊等问题。
困局如何破解?如果您有“良方”,欢迎通过本报官微、官博,“无锡观察”APP与大家分享。
40台电梯“体检”,26台“重病”
2016年,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的“旧住宅电梯安全评估”中,对40台2004年前投入使用的“高龄”电梯进行了全面“体检”,结果有26台被评定为“四级”,比例接近70%。“这个级别的电梯,我们的建议是‘停用’。”相关负责人介绍,之前的2015年,质监部门对全市48台2004年前的电梯进行“体检”,33台确诊为“停用”级别,建议管理部门更换或者大修。
据统计,无锡市共有2004年前投入使用的“高龄”住宅电梯860多台,“目前隐患最大的就是这些电梯”,相关专家说,现在仍在运行的老旧住宅电梯,“健康”状况参差不齐,有的管理单位资金充裕,保养良好;有的则年久失修,零部件严重老化,安全性下降,甚至有些电梯“带病”运行,经常发生故障。
“患病”电梯“看病”难、周期长
去年质监部门建议“停用”的26台住宅电梯,目前已有13台完成了整改。“这些电梯有的进行了更换,有的实施了大修,可以重新投入使用了。”相关人士介绍,另有11台电梯正在整改,还有2台则至今未能更换或大修。这些患“重病”的老旧电梯,如果不加“诊治”,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,只能停用,给用户造成极大不便。如华通大厦的两台电梯,一台经常“冲顶”,另一台则经常“蹲底”,2015年就被相关部门确认为“病危”级而停止使用。经过整整半年的扯皮才得以大修。“这幢楼有28层,电梯封了半年,住户们的艰难可想而知。”
不仅大修或更换难实施,“体检”也同样难。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电梯进入“高龄”,各种毛病也显露出来,就连普通用户也能察觉出来。“常有市民到我们这里来咨询,想请专家去给他们的电梯‘诊断’一下。”一位专家说,不过当听说电梯全面“体检”要收费,不少人就打消了念头。此外,许多物业公司也讳疾忌医,不欢迎给电梯“体检”,觉得一旦检出有毛病,反而麻烦,不如现在得过且过。
难题根源在资金,机制创新是关键
“患病”电梯之所以诊治难,根源还是在于资金。据专家介绍,一台电梯要更换,一般需要数十万元,大修的话同样花费不菲。市中心鲲鹏大厦有一台18年的“高龄”电梯,2016年被相关部门确诊为“停用”后,业主们经过反复协商,最终达成协议,集资20多万元进行了更换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另一个市中心五爱广场附近的小区,有2台老旧电梯无法安全使用,业主们却迟迟达不成协议,只能选择小修小补,勉强维持运行,无法去除病根。
“目前我市对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的政府补贴,主要照顾房改房,商品房则尚未完全顾及。”业内相关人士说,今后随着越来越多商品房电梯老化,“电梯病”如何诊治、如何分摊费用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,机制创新日益迫切。此外,电梯“体检”一次的费用目前约5000-7000元,一般市民和物业公司不易承担,也需要探索“菜单式体检”、“简易体检”等多种检测评估机制。 (挥戈)